『我會告訴他們,沒關係,我也經常忘記。
是的。我經常忘記。』 - 劉梓潔《父後七日》

 

 

7days.jpg

 

    最近終於看了這部電影。

    其實呢,我是先在書局翻過了原作才決定要來看這部電影的。原作原本是由劉梓潔小姐在林榮三文學散文獎中獲得首獎的同名作品《父後七日》,我沒翻個幾頁我鼻頭就酸了,但還是克制住畢竟我人在書局。

    因為原本就是散文,所以改編成電影算是頗有難度的工程,電影中必須將散文裡某些小卻重要的情結放大演出,但卻也要營造出散文中想透露的心情與感受,不只改編的要有技巧,段落和段落銜接上也要處理得當。

    在看這部電影的過程中,不知是有意還是不小心,有些畫面剪接起來似乎有點不是很順,但不知為何卻有種"啊,這就是台灣的電影"的感覺,我不是想要表達貶抑,其實我覺得這種不順暢更讓整部電影的氛圍營造添上了一筆荒謬,但這種荒謬就像是女主角口白中說的,那七天可說是她人生中最荒謬的旅程。不是製片技術上出差錯的荒謬,也不是劇情銜接不上的荒謬,而是劇中想要表達的一種『本以為會一直在身邊的人突然永遠不見了』的這種荒謬,它荒謬到當鏡頭在拍攝飲料塔倒塌時也可以倒的很不乾脆。

    以上其實都不是本部片的重點。

    重點是在情感上的刻描。尤其是片中有些角色之間的對白會空上個幾秒,一開始看的時候覺得很怪,但是後來想想,我們平時在講話有時候也會這樣,我們也有語塞的時候,也有要思考下一句該說什麼的時候。而這部電影的演員很辛苦,因為他們的內心戲非常的多,有時候對話間的空白並不是真正的空白,而是有著無形的感情在醞釀在擴散等著我們去發現,在這片對話之後出現的第一句台詞則是這些情感的果實,能催淚能感動人心。

    第一次看到預告片的時候,廣告說著這是一場笑中帶淚、荒謬華麗的告別。是的,這部電影的確很多地方都會人發笑。像是片中依照傳統禮俗,迎棺回家之後女兒是要哭的,於是女主角無論是在吃飯還是在刷牙,只要時辰到了要哭,她就得不計一切的奔到棺前哭喊。再不然就是親戚們在折著喪禮要用的紙蓮花的時候,三姑六婆的討論著哪個親戚以前怎麼了現在怎麼了,女主角腦海中想像的跳轉也十分好笑。

    當中也有苦澀的幽默,就像女主角在忙完一整天的事物之後跟他的大哥說哥,我終於體會到一句成語了。以前都聽人家說,累嘎欲靠北,原來靠北真的是這麼累的事。』靠北是音譯,寫成國字就是「哭爸」。這裡用的是雙關,就如同字面意思上看是在搞笑,但在更深一層看其實裡面有很多很多的苦澀與悲傷。另一個就是女主角父親還在世時說的關於救護車有兩種聲音,分成有醫和沒醫的那部份,是個很好笑的梗,卻也是個令人為之動容的悲傷的伏筆。

    看這部電影的中途,總計讓我哭了兩次。

    一次是第七天火化的那天,也是出殯的那天,女主角口白著『一有機會,我就張目尋找。你在哪裡?我不禁要問。』

    另一次則是最後女主角在飛機場縮在角落痛哭,配著口白『你說:請收拾好您的情緒,我們即將降落。

    我這樣截文應該是會讓人看不懂,所以詳情還是請去看電影或是原作。

    這樣看來其實改編成電影後,令人感動到哭出眼淚的還是女主角念著原作散文段落的時候。但其實也要多虧了電影,將散文中的人物的情感擴大到足以讓一大群觀眾感受的到這種失去的痛楚。

    想要不繼續悲傷的期中一個方法就是去忘記你失去了什麼,卻又會被那些過去養成的習慣喚起記憶,『那個人已經永遠不在了。』所以就算女主角說著沒關係她也經常忘記,但她也一定因此經常想起...

 

 

以上內文中有粗體者,引用自劉梓潔《父後七日》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滄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