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收錄四篇改編自台灣古代奇案的短篇推理小說,不僅改編的巧思有趣新奇、給了奇案新意,故事背景設置在日治時期的台南府城,也有別於時常看到的史料中台北城的模樣,也是一大奇趣。

 

(本文牽涉小說劇情,請斟酌點閱)

 

  主角之一,清藏住持的身份特殊,既是教授佛教戒律的律師(僧侶),讀者得以一窺那個時代的宗教文化,而另一位漢人主角秀仁,則從事雜貨販賣,貼近庶民生活,偶爾揉雜歷史事件,層層堆疊出的時代感距離適中,親切立體,又有些唯美的疏離,讓人不禁有了各種想像。作者在這方面蒐集資料、進而利用媒合小說文體,重繪呈現當代較為不為人知的面貌,在台灣推理作品中是很有野心且大膽的嘗試。

  我很喜歡秀仁在最後一篇短篇中,明確且深刻展現主動查案的特質,打破種族、或者傳統偵探與助手的合作模式的刻板印象,成為了破案的關鍵人物,與偵探並駕齊驅,而這樣的主動也很難再稱之為助手,是這本書另一吸引人的有趣地方。

  推理的部分較為偏向傳統偵探小說的敘述手法,或許又礙於篇幅,沒有日本本格派那樣繁複華麗的機關,或詭詐的利用心理盲點設計謎團,重點被放在奇案的改編,還原台灣被遺忘的時代,著實是對上一世紀台灣人集體經陷入失憶狀態的補償作用,看起來力道微弱,卻在嘗試尋找記憶的人心裡敲下一圈圈的漣漪。

  有趣的是,四篇短篇中就有兩篇的謎底與群眾有關,不論是〈二林金錶案〉中集體對犯罪的消極配合,或〈蕃婆假燒金〉裡集體對犯罪的積極謀畫,將台灣人民族性的正反面特質悄悄融入其中,刻劃出是生動的、且專屬台灣本土的集體群像,不僅將奇案昇華為原型故事,內化成專屬台灣的文化底蘊,也勾勒出作者從那個時代的台灣人特質中,投射了什麼樣的期待在現代的台灣人身上。

  這本書不厚,雖然有四篇故事,但其實很輕鬆好讀,一下就能讀完。如果對台灣的歷史推理有興趣,請務必不要錯過這本書。

arrow
arrow

    滄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