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好的,歷經停機多日終於再次提起勁要來好好的對待這雜草叢生的部落格了,這次要來記錄的是第一屆島田莊司獎的《快遞幸福不是我的工作》,我知道我有點腿,而且還是先讀過《聽著雨聲告別》之後才讀這本,順序有點顛倒,雖然有剝奪到一點小樂趣,但不影響太多。那麼,開始囉。

 快遞幸福不是我的工作    

(本文內容牽涉小說劇情,建議未閱讀本作品及《聽著雨聲告別》者請斟酌點閱)

 

  不藍燈的作品有一種魅力,近似勞倫斯‧卜洛克的那一種,一切都是這麼平鋪直敘,卻吸引著讀者一直將故事往下讀,直到結尾。就像島田大師在最後的解說一樣,這一本《快遞幸福不是我的工作》的謎團很簡單,並沒有用上太多本格派最愛的複雜機關或是心理詭計,甚至連一度以為是不在場證明詭計結果到頭來也不是。

  主角白過駒是一名「情歌快遞」,專門接受需要伴奏場合的案子,舉凡求婚、慶生等等,只要一張照片、一首點播曲目、一段故事及三千元就可以請到他。這樣的他,在一個快遞任務中意外被設計,並在約定地點發現光裸的女性屍體。被視為第一嫌疑犯的他,為了洗清罪嫌,拉了法律系畢業的好朋友Andy一同蒐集線索,然後一步步的破案。

  就是這樣平凡,沒有難解的密室或不在場證明,就是一個蒐證故事。

  但它的魅力就在人物之間的交流。

  在閱讀的時候,讀者可以很輕易地融入這些角色的情緒,和他們的生活。無論是看似活的隨意的白過駒,或是Andy,以及穿插在其間的某人某時某地點。也因為如此,最後的謎底相當好猜。好猜是好猜,但讀完之後卻又有無邊的惆悵感。

  讀過《聽著雨聲告別》之後再讀《快遞幸福不是我的工作》,不難發現劇情發展極度類似,也因為兩部作品有著先後的承接順序,因此先讀《聽著雨聲告別》不是個明智之舉,因為在《聽著雨聲告別》中會隱隱透露出《快遞幸福不是我的工作》中登場的角色,誰沒有嫌疑而誰在《雨》作中的缺席,再加上轉折的風格上很相像,《快遞幸福不是我的工作》的兇手真的不難猜想。

  雖然也算得上是老梗,但《快遞幸福不是我的工作》卻有個新穎的探討議題:網路的匿名社會。

  在網際網路中,匿名文化已經普及,雖然臉書這樣的大社群平台極力的想排除這樣的情形擴散,正在嚴格的推展實名制度,但不可否認的,匿名文化已經悄悄的成為網路世界的地基。因為匿名,所以不敢說的、不敢做的都會在此出現,造就不同生活文化環境的碰撞與交流。但也容易讓人產生陷入迷幻的錯覺。

  你可以在網路上假扮某個人而不會有人起疑;你可以在網路上擺脫真實的那個自己逃避現實;你可以在網路上和人輕易成為朋友或是敵人。網路方便,拉近了很多人的交流距離,但在不知道對方是誰的情況下,心靈的距離到底拉近了多少?匿名文化可以讓人有所防備的與人靠近,也因此才會出現劇中這種追下去卻發現真相就藏在親近之人的心裡。

  但不可否認的,時代在演變,或許網際網路的文化地位也會在未來不停地變更。

  總之,這部作品的確讓人好好的緬懷了MSN(被社群平台網站打敗的第一名即時通訊軟體勇士)一下(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滄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