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部電影看完很久了,而且是被前同事推坑才看的老舊作品。不過歷史雖然有十幾年了,但如今看來仍然是近未來的未來科幻作品。題外話,個人真的很喜歡這張海報設計。

(本文牽涉電影劇情,未觀看者請斟酌點閱)

  那個近未來,因為全球暖化而史的海平面上升,可居陸地相繼減少,人類為了限縮人口因此實施限制生育計畫。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為了滿足人類社會的各項需求,機器人的開發因而蓬勃起來。故事裡的莫妮卡,因為親生兒子得了絕症只能將其冷凍使其沉睡,但思念兒子的母親卻開啟了丈夫帶回來的號稱「擁有愛」的機器孩童。

  導演用驚悚片的拍攝手法表現莫妮卡一開始對於機器孩童,大衛的恐懼。大衛太像普通的人類男孩,莫妮卡會抗拒大衛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滿溢著母愛的母親,最後仍然將大為當作親生孩子對待。只是這樣的幸福在莫妮卡的兒子醒過來後,成為幻滅的泡影。

  雖然大衛有心有愛,卻敵不過人類至沉的心機,就算那個人只是個孩童,為了搶奪母親有限的愛,不懂競爭的大衛被莫妮卡拋棄在荒廢的樹林裡,開始流浪人生。他想起媽媽念過的床邊故事,他就像小木偶,還不是真的人類男孩才會被丟棄,因此他開始尋找藍仙女,因為只有藍仙女可以幫他實現想要成為人類男孩的願望。

  這部出自史蒂芬‧史匹柏大導的科幻電影,除了給了觀眾對於近未來科技發展方向的想像之外,也讓人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反思內在靈魂。我們可以看到渴慕愛也付出愛的機器男孩與牛郎機器人的反差,還有無數具被人類丟棄流浪機器人,破爛卻在被銷毀前也沒有生命終焉。

  我很喜歡劇中有段公開「處刑」廢棄或流浪機器人刑場的橋段,坐在那裡的人們看著機器人被爆破、被熱油融化、被一刀兩斷,然後歡呼、怒罵那些機器人。反襯純粹愛著母親的大衛,人類的負面情緒太多,不僅只反映在不同類的機器人身上,還反映在同為人類上。劇情安排巧妙的地方在於,大衛的言行舉止太像人類,引出了觀眾的惻隱之心,我想這是一種人性之下有一處柔軟善良的暗示吧。

  在最後大衛絕望跳海的段子,我也嚎啕大哭。

  他在實驗室發現自己並不是唯一,也才知道他全心愛著他的母親,但他自己卻是隨時可以被取代。在探討「愛」的終極題目上,愛的法則被以殘酷的方式展現在男孩的面前,絕望之餘他選擇結束期待,但他卻在海底發現了藍仙女的雕像,而他將希望都寄託在雕像上,然後在被海水冷凍的紀元裡沉睡,直到那個遙久的未來來臨。未來的未來裡,不像人類的物種實現了男孩與母親相處的願望,雖然只有短暫一天,卻得以獨佔母親的愛。

  整部電影看下來,讓人倍感惆悵,卻也無法捉摸那股悶痛是卡在身體裡的哪個部位。我在看電影的期間,除了反思人工智慧擁有愛的可能性,也始終覺得劇情套在關懷流浪動物上也行,尤其是流浪犬,配上大衛的汪汪大眼,好像有那麼個幾分相似啊(不是)。

  無論是哪種機器人,全都依照地人類的需求運轉著。人類需要慾望上的滿足,所以有牛郎機器人;人類需要滿足照護幼子的自我滿足認同,所以有大衛。然而在後未來中人類滅絕而讓出了地球的主掌權,這樣的安排我認為也是一種反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滄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