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以名畫為亮點的故事可不是只是個故事,而是一段真人真事改編的記憶。由BBC製作的電影中,目前為止的印象中我看了兩部,兩部都相當令人有所感動和感觸,一部是先前看過的《福爾摩斯先生》,另一步就是這《名畫的控訴》。

womaningold  

(本文牽涉電影劇情,未觀看者請斟酌點閱)
 

  女主角瑪麗亞‧阿特曼,一位老邁卻依然氣質出眾的優雅女士,在送別的妹妹葬禮上想起了一封信的內容,甚或說一段記憶。她決定要採取行動,她想要取回本該屬於她的家族的那幅畫──她阿姨的肖像畫。但這幅畫並不普通,它是二戰後被存放在奧地利美術館中、被稱為「奧地利蒙娜麗莎」、由知名畫家克林姆索畫製的「艾黛兒肖像」。

  二戰期間,維也納被納粹德國占領,這幅畫也因此被納粹搶奪而去,失落了好幾年才被掛在奧地利的美術館裡。瑪麗亞深信那幅畫屬於她,於是她想尋求法律協助,因此找上了遠親的孩子,一名不很精通相關法律的律師,藍迪。

  乍看之下,這是在闡述平民與奧地利政府之間的拉鋸戰,而這位平凡的女士贏得了良善與正義,將她阿姨的肖像畫取了回來,但蘊含在其背後的意涵卻是相當深遠的,包含著對二戰期間猶太人遭遇的無力感、對遺留下家人自己離鄉背井逃亡的悔恨、和那些失根後再次返回故地的親切重逢……對於瑪麗亞‧阿特曼來說,她不僅是贏得了一幅畫,或是贏得一筆錢,更不是贏得同情。

  她贏得的是,她失落的那些回憶。

  對於瑪麗亞來說,她的家族成員在妹妹也下葬了之後就只剩下她一個。她曾經對年輕的藍迪說,年輕人時常遺忘,意味著她能擁抱的家族、家人都只剩下在那幅肖像畫裡。

  她要的是可以懺悔、悼念及緬懷的真實記憶,只是正好,它們對於那些不知道她曾經經歷的過往的人們來說,是被包裹在名為正義、名為良善的外衣裡。

  我相當喜歡最後瑪麗亞終於踏進那曾經是她的家的公寓二樓房間,她終於沒有抗拒說奧地利語言,她優雅自若地穿梭在每個角落,那裡出現了每個深刻記憶的縮影,最後她停在曾經懸掛那幅肖像的客廳,彷彿她的家人沒有因為戰亂而被拆散,她也沒有因為被迫害而只能拋下病重的父親選擇逃亡。

  彷彿她不曾失去那幅畫、那條項鍊,與她的家人。

  有人將這部電影定義為暗喻「轉型正義」的電影,我想是的,因為它的確也暗中的表達我們應該要正視過去的那些歷史。

  歷史對於一部份曾經屬於那個時代的人來說,是一段不能抹滅的珍貴記憶,看看瑪麗亞,藍迪曾經對這位遠親老客戶不耐,也不感興趣,他壓根不認為這與他相關。但在看見奧地利看見二戰受害者紀念碑的時候,他看見了他祖先的名字被刻在碑上,存放在他體內的古老血緣喚醒了他認為「很重要」的東西,他偷偷的痛哭,因為他想起了他也是個奧地利人,他選擇正視曾經發生在奧地利的這段歷史回憶。

  藍迪的角色將當有意思,正好與瑪麗亞成為很棒的對比。

  瑪麗亞尋找著她曾有的記憶,藍迪卻試圖的忘記,知名的祖父與父親讓他困擾,讓他自覺他活在他們的陰影之下,人們看他像在看他的祖父與父親,期待他與他們一樣,因此他選擇忘記。但後來他去聽了一場演奏會,會中音樂家們演奏的曲子正出於他的祖父,他這時才把那個「重要」的東西找回來。

  這也是我一直對於二戰期間被納粹德國高壓統治的歷史特感興趣的原因,因為在那些黑暗的人類魔性之中,總會有堅韌的生命在暗中等待發芽,即使它等待的時間會很漫長,漫長到好幾年後人們多數覺醒,承認那些不堪的歷史軌跡的時候。

  回過頭來繼續看看電影吧。飾演瑪麗亞的海倫‧米蘭無需多說,內斂的情感派演技整個拉抬了整齣電影的水準,雖然乍看之下萊恩‧雷諾斯的光芒就沒這麼亮眼,卻也有讓人驚喜之處,畢竟以往他被知名的作品多是輕鬆的喜劇,很難想像他這次飾演的是一個從冷漠到積極的律師,而且他在看紀念碑的橋段表現的相當令人感動。

  配樂上,BBC的電影根本不讓人擔心,優雅卻又帶著時代傷感的曲風,是最適合這部電影的旋律。我相當喜歡的那個瑪麗亞徜徉記憶的橋段中,那首曲子著實令人感動,讓那段場景的催淚度整個提高。它有個應景的名字,「I Lived Here」。

   

 

  總的來說,「名畫的控訴」所帶來的深思相當多,情感面的、反思面的,很多很多,不僅影響著奧地利、影響著那些曾經受過納粹德國侵略豪奪的人們與其家族,也影響著所有看過這部電影的人們試圖嘗試去尋找「記憶」。

 

 

 

  對於我來說,我的歷史、我的記憶在哪裡呢?我知道在哪裡可以找到它們。

  你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滄藍 的頭像
    滄藍

    STORIA。

    滄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