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非常喜歡潘柏霖,而我不常讀詩也對潘柏霖不熟識。少有的幾次書信往返中,他送了我一本潘柏霖的詩集,或說是他第一本詩集的第三版,我抱持著對潘柏霖的些許刻板印象,翻開了這本讓我反覆咀嚼很久,捨不得闔上的詩集。

 

7dAjIKa5NR2JohYkpny4vc

 

  先說結論:我時常讀不懂詩的隱諱暗喻,但潘柏霖的詩即使寫給自己也寫著自己,卻毫不隱諱,簡單直白中鋪展出濃郁深厚的情感,又有足夠的空間讓讀者對號入座。讀著詩,想像詩人在文字之中找到自己,想像自己在閱讀文字的過程中找到自己。詩集我讀得不多、很少,沒有足夠的能力去評斷他的詩到底好不好,但我可以很確定的說,我喜歡潘柏霖的詩。我喜歡這本詩集。

  我喜歡〈一百句我愛你的翻譯練習〉,每一句詩句的上下文散落在不同段落,可以照著詩句的順序讀,也能為了尋找單一句子的對應而將書頁翻來覆去、瞻前顧後,咀嚼出從詩中滲出的愛或失落,或者怎麼遺忘,或者如何記得。我也無法忘記在閱讀〈走失的孩子〉時的熱淚盈眶,那將詩寫得像給「你」的叮囑的人,或許是個父親,也可能是那個走失的孩子自己,看著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遭遇困難、挫折與孤獨,而某個父親註定只能放手讓孩子走失,無奈卻也希望他快樂,孩子則徬徨,又堅決回頭尋找呼喊他如咒語般名姓的人。想像走遠的背影或無聲的訣別,眼淚是苦的,希望那孩子能快樂的心情卻可能是甜的吧。我也喜歡〈我知道我不能控制我的生活〉中如銳利刀刃的每一句詩,詩人自剖,也邀請讀者自剖,每一字句都深刻切入靈魂深處,又像與自我的對話,堆疊著詩人尋找救贖與生命解答的過程,痛得讓人難忘,最後卻也爽快地擁抱起怪物。

  潘柏霖在出版的後記中提過,他寫詩是學習如何徹底消失的過程,在增訂版後記中說:「我想要被盡可能地忽略。」到了第三版後記時則說:「我們只可能成為當下最好的自己。」這本詩集經過三次增訂,或也可以說這本詩集紀錄了潘柏霖從2015年出版這本詩集到2019三版之間的所有轉變,本來沒有門的房間,他自己畫了一扇,於是《1993》的時間不再停滯於某個時間點,而是跟著詩人、跟著讀者活出了自己的生命。

  但我也認為《1993》在某種程度上會讓人忘記詩裡有詩人的生命經歷,某些別離、某些自我厭惡,堪比屠宰場而為此感到迷失的心其實每個人都有一顆,這本詩集很獨特,他是詩人自己,卻也是每個藉由閱讀參與其中的讀者,每個人的靈魂在這共振、交會,我想這就是寫詩、讀詩了吧。

 

  附註:雖然封面上徐珮芬的名字跟潘柏霖的一樣顯眼,但這本詩集裡沒有徐珮芬,我找過了。但不排除只是我沒有找到。

arrow
arrow

    滄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