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觀看這部電影之前,甚至之間,我都遲遲不知道劇中的那位落魄劇作家是誰。只知道他寫了一齣舞台劇,而那齣劇的評價並不好。

 

(本文牽涉電影劇情,請斟酌點閱)

 

  看強尼‧戴普沒有畫上誇張的大濃妝,與怪異浮誇的角色演繹讓人不很習慣,在有刻板印象的前提下,與凱特‧溫斯蕾共演的組合也總有說不出的違和。但這都無妨,因為這部電影整體來說很對我的胃口。

  主角詹姆斯‧貝瑞到公園裡散心、寫作,並與戴維斯一家相遇了。在與戴維斯一家相處的期間,貝瑞也逐步創造出了夢幻島,以及家喻戶曉的「小飛俠彼得潘」。

  電影中以很有趣的方式呈現貝瑞的生動想像,來刻劃他不同於一般人的人格特質。包含他為戴維斯家的孩子獻上的第一回表演,不用道具,只是拋出一個念頭,並邀請在場的觀眾與他一同想像出一個與熊共舞的故事,在在表現出他身為一名劇作家的特質。以一名業餘的文字創作者而言,貝瑞的這部分特質被深刻描繪是很讓人感動的,同時也讓人讚嘆。為了襯托出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以至於他的妻子無法介入他的世界,有一幕我印象深刻,當他與妻子分別走進各自的房間,妻子的房門打開是一片漆黑,而他的房間門裡卻有七彩繽紛的世界。這樣的比喻手法很有趣。

  其中有好幾幕的慢鏡頭捕捉也讓人有連結到彼得潘的線索,孩子們不願睡覺愛床上戲耍時,貝瑞就想像他們一個個飛出窗外;或是外婆在罵孩子時,手上正好有個釣鉤,而這正是虎克船長的原型。再怎麼遲鈍如我都發現這是彼得潘了!

  雖然維基百科上記載,彼得潘的名字取自希臘神話中的牧神,然而這部半自傳的電影卻有另一個角度的解讀,透露彼得潘的名字是取自戴維斯裡那個難以親近的孩子,彼得。

  與永遠長不大的彼得‧潘相反,彼得是個急欲長大的孩子。在面對失去父親的巨大傷痛之後,他早熟的態度讓他失去了屬於孩子的天真。某種程度上,貝瑞大抵是在彼得身上看見自己的童年與過去,為了彼得,也為了過去的他自己,彼得潘的身影被具現出來,躍上舞台,上演一幕幕的冒險戲碼。這對彼得是引導他成長,對貝瑞則是拯救。

  貝瑞在與喬治的一幕對談中,也暗示男孩長大成人的瞬間並非取決於實際的年紀。與彼得潘「永遠長不大」的特質相對比,似乎產生了有趣的火花,像是在說著,男孩無論長大到哪個年紀,或許他們都會在一系之間因為各種原因長大成人,被遺留下來的那些過往──孩子氣的自己──就成為了記憶的影子、成為了彼得潘。偶爾與夢幻島連結的時候,才能再次與他相遇。

  貝瑞與妻子的衝突與和解、外人怎麼看待貝瑞與戴維斯的女主人,以及最後他決定共同監護這些在最後又失去至親的孩子,都是貝瑞的人生主題。貝瑞與戴維斯家的孩子嬉戲遊玩的每一段時間,都是他逃避與妻子間婚姻問題的避難所,以至於他與妻子最後都愛上了別人,這是貝瑞只關照著自身內在想像的後遺症。然而,將他從內在世界中解救出來的,無疑是戴維斯一家人。

  他們給了貝瑞源源不絕的創作靈感,最後呈現的是永垂不朽的經典。

  運用了一點小小的創意,貝瑞邀請孤兒院的孩子前來與上流社會的大人們一起看戲,歡樂隨著充滿童趣的故事情節充斥著整個劇場,是出乎意料,也感動人心的大成功。

  而在舞台劇版本的《彼得潘》片段中,可以看出與迪士尼的卡通並不完全相同,在電影中片段呈現的還有對於面對死亡的隱喻,而這劇中劇往外反映的,便是為母親擔憂著的彼得內心的恐懼,藉由戲劇獨有的心靈療癒效果,彼得走上了成長之路。

  整齣電影看起來是很平實普通,就算是幻想世界的場景其實也沒怎麼浮誇,沒用什麼特效,但深入看見貝瑞的內心世界,以及交相比對「彼得潘」這個已經擁有其象徵意義的經典虛構角色,這一部電影真的是眾多與彼得潘有相關的電影中,在「孩子長大成人的那一瞬間」或是「社會上的大人再次返璞找回童心」的兩廂概念上,有最好的捕捉與對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滄藍 的頭像
    滄藍

    STORIA。

    滄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