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買很久了,最近才挖出來讀,而且也讀很慢(嘆)。原本以為這本是寫作教學書,就是市面上那種教條式、或雞湯有說等於沒說的書,翻開之後才發現我把這本書想的太淺。

 

 

  事實上,它的內容從副標:「文化脈絡與故事原型」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本書分成兩個部分:理論篇與應用篇。

  理論篇著重於剖析古今中外「故事」的內裏本質,以神話中常見的「英雄旅程」,佐以坎伯的神話學與榮格的「原型」理論,延伸出一套解剖故事情節發展的原則。在這一部份中,作者甚至特別延伸出一個專章,從童話的角度做具體的應證,精彩的探討「狼」與「女巫」的象徵符號如何在文化脈絡下演變至今,並且總結在迪士尼童話改編的勝利方程式

  除了拆解故事,本書也心理學的角度切入做出創作方向的引導,尤其強調故事要引人共鳴,就必須含有關於人性的挖掘與反芻,而這些人性的面向便能分為幾類原型下去發現與探討。

  事實上,榮格的「原型」概念比較像是表達某種心理現象的方程式,本書提及的十二種人格「原型」,反倒像演算後得出的結果,稍微脫離了榮格本人對「原型」的定義,但就創作的實務面,相關章節仍然發揮引導思考的作用。

  另外,理論篇還傳遞出許多關於創作上的有趣想法。比如:

 

  「嚴秀萍在《童話中的反對思維》中指出,童話的思維沒有絕對的『正確』與『不正確』的區別,只有『正向』與『反向』的傾向差異。童話的內容應該允許思維多元呈現,可以是黑暗也可以是光明;可以呈現理想也可以反映現實;可以呈現父權結構也能追求自由民主、男女平等;可以歌頌保守傳統也能顛覆創新。」

——p.139

 

  也就是說,同樣的一件事,在不同的故事版本中,會呈現出不同的面貌,而無論是創作者或是閱聽人都應該學習這樣的思考方式,面對形形色色的故事甚至是歷史時,試著秉持這樣的精神,或許能看見更多不一樣的世界風景。

  在應用篇的四個章節中,也持續不斷驗證這段話,而創作者可以從中思考的是,如何多面向的吸取、解讀訊息,並且傳達出去,這過程中間的思考與轉化便是創作活動最本質、最核心的價值,因為經過創作者內化,與自身生命經驗結合之後誕生的故事,才具有其獨特的生命力,進而吸引到受眾的共鳴。

  又比如打破傳統與創新的對立迷思:

 

  「歷史與傳統並非創新的包袱,而是創新的材料與根源,從傳統出發不等於陳腔濫調、向歷史借鏡並非複製與仿效,創新從來不是脫離脈絡,而是以更高明巧妙的方式融合傳統與新奇、情感與形式。」

——p.217

 

  這本書除了提出原型的發現與運用之外,還有一個重點放在文化脈絡的抽絲剝繭。作者提出了許多實例,比如《悲情城市》的故事背景是台灣的歷史,卻能獲得國際一致正面評價的原因,並不在於外國人理解台灣的程度,而是在電影呈現的台灣歷史與文化脈絡之中,有更為普世的價值、更為貼近人性呼喊的深刻概念,被影像與故事傳達了出來。在此,文化脈絡,泛指特定族群的歷史與傳統,成了故事得以萌芽、成長的沃土。

  我曾經看過網路上的討論,不少創作者認為(包含過去的我),創新與文化傳承是二元對立。部分的人認為,一昧將台灣歷史、傳統、民俗文化塞入故事之中,無法超越並達到創新,並且有可能使故事的樣態固化、單一化,藉此反對頻繁的捕捉台灣元素以打造「台灣味」,創作應該以故事為重,文化要素其次。

  但我們要反思,如何才能做到完全去文化脈絡的創新?當其他國家將自身的傳統文化納入故事中,比如日本以妖怪為主題的動漫作品、比如南韓《與神同行》帶出對古代神話與死後世界的全新想像,台灣文創的下一步還要繼續摒棄自身歷史與傳統,追求所謂的純粹(無根)創新嗎?

  這本書針對這點給了一個新的思考面向。文化脈絡在創作的過程中難以完全切割,就像集體無意識,總是在那裡,只是低調、無法意識。它們是創作的背景,也是靈感的土壤,當我們以自己的方式開始捕捉那些內容,創作的靈感就在其中自然孕育。

  「創新」之所以「創造」又之所以「新」,都是以舊有傳統為前提,而傳統是會與時俱進、會「創新」的:

 

  「真正要能創新,必須要意識到不斷變化中傳統的存在,也要意識到自己是傳統的一部分。所以作家不需要費盡心思去尋找那些所謂獨特的新穎的感情,作品之所以能打動人心,並不是因為創作者創造了新的感覺情緒,而是能引起共鳴。

——p.291

 

  因此,完全揚棄文化與傳統,在創作活動而言,實際上才是造成故事樣態單一化、僵固的潛在主因,也是對於一個族群自我認識與反思能力,有著傷害與退步的隱憂。作者開卷就說英國是個故事之國,我十分認同,看大偵探福爾摩斯誕生一百多年仍然鮮活在英國的故事創作中,甚至衍伸出新世代的創新版本,就是一種基於文化脈絡上創新,並且超越的最佳例證。

  本書後半的應用篇選定四部著作,反覆驗證理論篇所拋出的理論與原則。雖然是驗證,資訊量也十分厚實,收穫頗豐。尤其是對歷史與歷史人物的拆解,再與改編文本的對照,在在讓人嘆為觀止:「原來創作可以是這樣的!」

  讀到書的尾末就能知道,《用故事改變世界》並不是想要教導讀者所謂的「寫作技巧」,而是反向操作,彙整古今知名思想家、文學家對創作活動的思考與解釋,先從故事的本質提出叩問,再歸納創作者可以實際運用的故事原則,鼓勵創作者處理文化傳承與創新之間的關係,並且思考、傳遞與溝通。

 

  「我們不能規範創作的動機與形式;也不能灌輸一套創作的公式,我們能做的是引導每一個人去用心觀察體會這個世界,試著拋開世俗的定見,發覺自己的觀點,找出屬於自己與眾不同的價值。創作,就是發現價值的努力。」

——p.351

  

  創作者應該要做的是思考與探索,而非服從教條,這本書給出了這樣的一個方向。正如上面這段摘錄所言,創作是發現價值的努力,創作是尋找自我,創作就是一場生命的英雄之旅。

  當我們開始創作,那就是生命的呼召。

  誠摯推薦給每一個有志走上創作之路,或者已經在創作路上摸索一段時間的朋友這本書,或許它可以在我們對創作感到迷惘與質疑時,點一盞指路的明燈。

  

arrow
arrow

    滄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