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有別於原著小說,電視劇版本的《憤怒的菩薩》步調很適中,加上人物與劇情上的改編之後,看角色的互動有時讓人會心一笑,有時沉重讓人神傷,笑中帶苦澀,具有時代推一間滄桑之感的好劇。

 

(本文牽涉電視劇與原著小說劇情,請斟酌點閱)

 

  謎團與故事大致上沒什麼更動,不過原本跟著楊輝銘返台的未婚妻林彩琴,被更動為陶展文,彩琴的戲份被大幅縮減。陶展文並不是《憤怒的菩薩》原著中的角色,偵探一職也從輝銘轉移到他身上,展現的不是脫離原著,反而更讓這位偵探的立場超然於陸林兩家恩怨之外。

  陶展文是個很有趣的角色,他既能說日語,母語又是中文,到台灣後學說台語,在語言上已經展現了那個時代、那個時間點的國族認同矛盾。

  另一個有趣的相關改編是「三國演義」。

  電視劇版出現了經典推理作品中時常出現的字謎暗號,是林景維用來與川崎聯絡的密碼。而解密的關鍵在於「三國演義」的書頁與段落,這是很巧妙的設計,正如劇中所暗示,當時的台中日三方,與三國演義中逐鹿中原的「三國」竟有點異曲同工,不同的是,台灣並無力與中日兩方抗衡,只能任其擺佈,在夾縫中選擇投靠某一方生存。

  真正在對抗的是中國與日本,台灣則是戰爭勝負的獎勵品。

  林景維雖然戲分也不多,但他卻極為關鍵,他是台灣人的集體象徵,夾在中華民國崔上校,與代表日本的川崎中間,最後被殺害,丟棄山間。雖然這部劇整體上有一半是好笑詼諧的,但另一半對自身身分卑微的沉重與無奈,更加讓人無法忽視。

  但,電視劇版似乎只強調了台灣被夾在中間的無奈,卻巧妙地迴避了一個關鍵點──在最後並沒有出現小說尾末出現的最關鍵隱喻,「兩人的體型雖然不不同,背影卻酷似得令人吃驚。」也因此未能帶出我們對後續將發生的二二八事件的想像與連結,或許,這與時局敏感有關──然而我不禁想,歷史七十年卻還不能談二二八,只要談起就是在踩群眾的敏感神經、就是撕裂族群,台灣是不是還沒走出林景維式的人生與命運?

  我看網路上有人說線索拋得很雜很亂,有些地方看不懂,其實我也是有些地方得看第二遍,比如他們在碉堡還是涵洞裡搜索的時候,發現奇怪人士,但表現的方法讓我一直到後一集才恍然大悟,是在說陸宙藏身在深山的事。但除此之外,大致上我對劇情的理解都沒什麼問題,但也可能是因為我看過原著,心裡有些底,所以基本上,我會建議想看電視劇的朋友,與原著小說對讀會更好。

  另外有幾個看起來很彆扭的小瑕疵。

  像是在解暗號處太過拖沓,其實只要解出第一、二個字,之後帶過去交代全部內容就好,真的不需要一個字一個字查給觀眾看。或是語言的安排,心裡明白是為了表達那個時代的台灣時局動盪,在各大國的勢力中搖擺不定,有些現代用語出現在劇中之類的評論也是有的,只是我不擅長語言考劇,這方面較不在意。

  無論如何,《憤怒的菩薩》電視劇整體而言還是非常好看的時代劇。不只推理精彩,也算是還原了台灣迷失的歷史中,最關鍵也最重要的一段。

  

arrow
arrow

    滄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