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我感到悲催的是,在讀完桂冠版本的之後沒幾天,我就看到商周出版在這個月打算重出版這本書,並且是德文原典直譯,感覺我讀桂冠版本的青春都丟到水裡了。

  呃,好啦,沒這麼誇張,因為在較整體的概念表達上,桂冠圖書出版的這個版本仍然是可以算是有的,翻譯上、校稿上雖然差強人意,令人匪夷所思的錯字、冗言贅句讀起來不通順而時常腦袋卡條之外,模模糊糊的也算是讀完了榮格這本很經典的思想著作。

  從這套書裡,很容易就能看出榮格本人學識淵博到讓人望塵莫及。

  他從宗教、哲學、傳記、文學(詩)、藝術等等的層面討論心理類型的對立,並且循循善誘出他依心理態度、心理功能所做的歸類。前不久讀的《附身》裡大量的引用了《心理類型》中的語言,當初讀有些似懂非懂,如今直接讀榮格自己的著作,就顯得清楚很多。撇除掉翻譯一手的隔閡,榮格在講述概念的時候,其實是挺清楚好懂的,只是或許在讀者自我實踐時會有很多檻,不知道他說的這個狀況跟自己的狀況相不相符,而與榮格的語言產生了玻璃牆壁。

  書中提到,一套思想呈現的是思想者的心理類型,當然,套回去看《心理類型》也是如此。榮格的內傾態度自然不受外傾者的歡迎,在以前的讀書會群組看到有人抨擊他「不知道在寫什麼鬼」、「讀完整本書我還是不知道自己讀了什麼」,或是在PTT書板上被推薦在神祕學書目下,《心理類型》的書寫方式其實很哲學,無法純粹的將之推到科學的程度,但心靈就是抽象的東西,無法實體驗證,而且在需要考量普遍性的前提之下,榮格的思想真的必須受到不同類型的心理檢驗──若他的理論只適用內傾人,那就是一張不完整的地圖了。雖然他自己也在書裡替讀者打了預防針。

  我讀完這本書之後,也確定自己的心理態度傾向內傾。

  更重要的是,我明確的認知到,人與人之間溝通的隔閡是必然,即使視同態度同類型的人,在其他心理功能發展程度不一樣的狀況下,也可能造成個體思路上的差異。這讓我放下了一些偏執,而這些偏執往往來自與人之間的溝通不順,以往時常納悶,我說出去的話跟別人接收到的意思,總是有些差距,懷疑對方為什麼要扭曲我,然而,這本書給我的最大收穫是,有些時候那並非是刻意的扭曲,而是心理類型差異使然。

  若正好,那人的類型與我的對立,彼此之間鴻溝更深,無法以相互理解為前提的溝通將是無用也無效的。

  而在處理對立、利比多(慾力)的能量流一類專有用語,雖然還是要讀專著才能比較瞭解其概念,但在這本書中也能粗略窺得基本,加上最後有一章節是在闡明定義,《心理類型》其實也可以當作榮格思想中不錯的工具書。

  我想我還是會讀商周出版的原典直譯版,雖然可想而知我又會花一個半月的時間去讀這本著作,內裏有太多深刻的學問我還想再讀一次,而這次可以是沒有語言隔閡的、更深入的讀,把沒讀懂的讀懂,已經讀懂的,可以再次深度的咀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滄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