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為我讀這本已經是越級打怪了,直到我現在開始讀《附身:榮格的比較心靈解剖學》,我才發現我一直在越級打怪啊。

 

 

  《積極想像》顧名思義就是在談榮格學說中的「積極想像」的運用,但其實全書著墨最多的是藉由分析個案的積極想像意象,來看在清醒覺知的狀態下,該如何與無意識做到對話。

  一開始,我以為這是一本談如何做積極想像的書,不過也不是第一次在書中讀到,「若要進行積極想像,還是需要分析師在旁引導」的建議指示,所以,在談「如何」進行積極想像的篇幅真的不長,比較長的篇幅仍然是偏重在意象的解析。不過,在前言與序章提及的「亮相文化」以及附錄關於深度積極寫作的內容的確是較為有用的反思。

  瑪塔‧提巴迪提出電視的誕生帶出的變化以及問題是需要被看見的:

 

  從視覺心理學角度而言,可以說,面對電視觀眾的幼年需求,電視扮演的是『母親替身』的角色,她是我們最初的依戀,讓我們認識自己,讓我們存在。這個形象至為關鍵,許多一心追求電視能見度的人幼兒不顧一切尋找注視的目光,否則就無法感受到自己存在。

──《積極想像》p.28(心靈工坊)

 

  我認為這樣的反思在二十一世紀取而代之的是網際網路。實際上,我在網路寫作的短短幾年間,從我自己對人氣的執著到看到別人的執著,雖然以偏概全的認定所有追求人氣的網路素人作者都是渴望讀者成為母親替身是危險的,但或許對部分執著甚至於痛苦於讀者人數的朋友來說,往這方向省思會是個解套方法。對我來說就是如此。

  在最後的附錄中提到深度積極寫作的方法,讓我思考在小說創作上是否也可以做到深度積極寫作的超越功能。這個可能性在最初一開始讀《榮格與鍊金術》提到超越功能時,我就有突發奇想與朋友討論過,我們一致認為這是有可能的,然而創作小說與積極想像還是有段差距,除非拿積極想像的意象來直接創作。

  但文學創作的確是可以分析的,因為在書寫的過程中,作者自己其實可以某種程度的做到自我觀察,以至於呼喚出情結等等的意象,雖然不至於幻象,但腦內的畫面便也是可以分析的素材吧。

  最後,這本書中有節錄榮格寫下的一些片段,實在是滿讓人震撼的,如何的心裡世界讓他寫出那樣的文字呢?還沒開始閱讀《紅書》,我就開始在期待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滄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