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是繼《被討厭的勇氣》之後讀的第二本阿德勒心理學相關作,當然,會知道這本是在某處看到有人推薦,若看了《被討厭的勇氣》後覺得不錯也滿喜歡的話,可以試試讀這本書。也因為是阿德勒本人的著作,想了解他的心理學論述,最直接的方法當然就是閱讀這本書了。

 

 

  於是我就買了。

  只是買了很久終於讀了。

  這本書讀起來其實跟《被討厭的勇氣》相比,有很多不太一樣的地方,甚至在《被討厭的勇氣》中提出的「課題分離」這種讓人萬分驚豔的東西,在《阿德勒心理學講義》裡沒有出現過任何一次。應該是說,這個名詞沒有出現過,我也不太確定哪裡有明確相似概念,不過我想這無傷大雅,因為《阿德勒心理學講義》真的是相當優秀的一本著作。

  它就個體的角度分析人的心理,剖析自卑感與優越感的差異與平衡,若過頭成了情節,便是將人生目標訂定在「無用」面相時,便會出問題。很有趣的是,一般我們都認為自卑是帶負面貶抑的詞彙,但阿德勒卻提出,人人都有自卑感,若將之用在有用的、正面的領域,就能培養出上進心。

  書中反覆提及的「有用」、「無用」,剛開始讀的時候會有點小困惑,不知道阿德勒所謂的有用及無用是針對什麼而言,也有點難以捉摸如何才是有用面向、而如何是無用面向,讀到後來才大概有個頭緒,阿德勒的有無用說是指對「社會」而言。

  阿德勒心理學整體來說滿鼓勵人們入世。

  雖然他說人的一切問題都是社會問題(《被討厭的勇氣》中說是人際關係問題),但卻相當鼓勵人們要順應社會、適應社會。他在這本書的最後這麼說:

 

  正因人皆自卑而脆弱,才會過著群居的社會生活。也因此,社會興趣與社會合作便成為人的救贖。

──《阿德勒心理學講義》p.249

 

  也因此,他強調孩童的教育非常重要。

  阿德勒相信,對社會有助益的即「有用的事物」,而,

 

  只要一切努力是為了追求有用的事物,我們的價值觀就不會偏差。

──《阿德勒心理學講義》p.85

 

  因此,若要人心不出差錯,融入社會、適應社會很重要,因此他也提出,學校應該要成為家庭至社會的中繼站,學校有責任引導學童做好邁入社會的準備。不僅如此,學校的教師也必須經過類似的心理學訓練,才能在學童的種種問題中,辨認孩童的創傷,及其人生風格型態,以進一步的引導、修正其心理問題。

  這是目前我在精神分析三巨頭的相關論述中讀到最令人眼睛一亮的東西,只有阿德勒提到社會教育,也讓讀者可以一窺阿德勒的遠見與願景。

  除此之外,阿德勒在戀愛與婚姻的篇章,甚至是其他篇章有些細小的篇幅,帶出了兩性應平等互相尊重的想法,這又是個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論點。  

  前陣子讀的台灣有出版的榮格心理學相關著作中,甚至連女弟子馮‧法蘭茲也鮮少在談女性的阿尼姆斯,那些書中所能找到的幾乎都是男性的阿尼瑪為例,然而阿尼瑪與阿尼姆斯有很多狀況之下是不能等同論之,以至於讀到相關的東西的時候,就會變得無法實用,很困擾,讓人不禁想問,難道女性的阿尼姆斯這麼鮮少人在探究的嗎?(※註:撰寫完本文之後去查了一下,榮格學派研究女性心理與阿尼姆斯的著作其實不少,但不知為何,台灣出版的一些書籍幾乎都鮮少提到女性觀點)。

  後來想了想也對啊,當時出風頭的以男性居多呢。

  但是阿德勒卻在這本書中這麼說了:

 

  女性比男性更以自我為中心,因此未來的教育必須著重於教導女性發展出更濃厚的社會興趣,不要老是不顧他人、一味地追逐自我利益。不過想做到這一點,我們首先應摒除「男性享有特權」的迷思。

──《阿德勒心理學講義》p.227

 

  雖然很難說「女性更以自我為中心」是否有什麼刻板印象在,然而它卻是我在精神分析一堆門派啊、學說啊中,唯一看到倡導女性也該被重視,該破除父權迷思的說法。很是有趣。

  回過頭來說,阿德勒應該是精神分析學派中,最不像精神分析學派出身的心理學家,這本著作中有一個「夢」的專章,但它鮮少在跟讀者談意識與潛意識的交互作用如何如何,該如何分析,怎麼樣的狀況是怎麼樣,它一點也不拖泥帶水的說,夢的本質出自自我欺騙,

 

  一個人如果能理解夢境的主旨,明白自己只不過是在自我陶醉,就不會再做夢了,因為即時做夢也無法達成目的。

──《阿德勒心理學講義》p.154

 

  對於一個讀榮格心理學而獲益良多的我來說,這種簡單到近乎魯莽的說法真的讓人難以接受,但我卻頗可以理解他為什麼這麼說。在前陣子讀過《榮格與密宗的29個覺》後,我讓自己開始練習對自己誠實,既然知道「靈性繞道」只是自我欺騙,也知道什麼樣的情形其實就是繞道,那麼現在就開始對自己誠實與負責。

  很有趣的是,阿德勒在這張對夢的態度也是如此。不自欺、對自己誠實,夢見會鮮少出現、或是鮮少被夢主記得。我的經驗正是如此,下定決心要對自己誠實之後,我有滿長一段時間夢境被我忘記的很快。

  以往只要記得關鍵物與片段,我就可以回想整個夢境內容,但那段時間我全部忘光光,夢境裡事件的時序錯亂只是小兒科,更常的情況是全部忘光。

  但是我心裡卻隱隱覺得不對勁。

  於是就回到《榮格與密宗的29個覺》讀後感中說的,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方式,去尋找最完整、平衡的自己。或許阿德勒的方式裡夢境的地位沒這麼重要,甚至被簡化成「自我欺騙」的解釋方式,對我來說較無幫助,但他其他的理論卻非常實用,尤其是在解析自卑與優越情節、培養自信心等等的部分,也算是受益良多。

  最後的最後,這本書還有個小小好玩的地方在於,若讀者知曉阿德勒與弗洛伊德之間的情事,讀這本書的某些段落的時候,應該會會心一笑……呃,起碼我是會心一笑,若您是弗洛伊德學派的領域專家或是支持者,那麼就不好說了。

  以上,是關於我閱讀這本書的心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滄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