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讀這本書,單純是因為他書名上標了榮格,又標榜從佛學的觀點切入看個體化歷程,於是我就在讀完馮‧法蘭茲那本超級難懂的《榮格心理治療》之後,興致勃勃地捧起了這本,希望從佛教觀點可以替我解惑。

 

 

  然而整本書翻完,不免說有那麼一點點小失望,當然,這是因為我期待錯誤的緣故。

  原本想說會像是《榮格心理治療》或是《榮格與鍊金術》的那種難度,但其實整體讀起來除了一些佛教或是密宗用語之外,這本書對我這種稍微懂榮格的人來說,超級好讀。

  它不講解榮格納些太難、太抽象的心理學概念,反而是從佛學思想、密宗修行方法開始,從第一部〈覺醒〉談內心的「召喚」、第二部講「陰影」到第三部提及「個體化」才稍稍有在讀榮格心理學的感覺。

  有時候會疑惑自己是不是在讀心靈雞湯,但老實說,失望歸失望,但符合我期待的部分卻很實用,甚至解開了我讀《榮格心理治療》時的很多疑惑。尤其是面對陰影面及開展個體化兩部分,都給了我全新的視野,甚至給了我轉換生活視角的靈感。

  

  對自己的人性缺陷持之以誠實,真實的態度,是消除虛幻理想的方法。p.205

 

  這本書講了很多關於佛學觀點的「自我」與內在「自性」之間的關係、作者靈修的體驗等等,其實整本書有個一直重複的概念:對於陰影面,也就是自身的缺陷,一昧的忽視、逃避甚至壓抑、否定是不行的,而是正面接受,進而深入根源去解決。其中,也提出什麼樣的「面對」才是真正的面對了,而不是「繞道」,舉的實例也滿具體的,有時候會讀到自己膝蓋也中了兩、三箭。

  或許不同的人可以在這本書裡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功課,與癥結點之所在,而我的正是「誠實面對自己」。

  正因為我不斷的在「繞道」,而且通常這種行為是下意識的、無自覺的,要察覺反而更加困難,若沒有經過引導恐怕很難覺知,因此我更加感謝這本書中關於這一部份的描寫,也嘗試對自己誠實,不要再逃避下去。當然,做起來並不容易。

  本書以佛學思想的角度給了我對「痛苦」一個新的視角,好審視過去與現在的我,當意識到這些痛苦不過是來自於某些「執著」時,學著放下就變成必經之途。

  我在讀完這本書之後,跟我家大哥稍微聊了一下。

  關於「陰影」,他認為,過去發生過的事則是每個人的業,那是不可改變的。我認為,某種程度上來說,沒錯,這本書裡也持相同的觀點,認為過去發生過的創傷存在,在當下對某事產生的心理機制或許是自然的、健康的,但經過時間推移與人格成長後就成了創傷,而這創傷往往是痛苦的來源,所以需要去療癒它。

  但療癒並不是代表拒絕,或是「我就是有創傷,所以才如何如何」,這都是某種程度上的態度。總歸來說,還是要學著對自己誠實,與內在的自己坦誠相見之時,接納自然而生,一接納,轉變(或說轉化)自然而生。這裡說的轉變不是說改變過去的創傷,而是這創傷在成人之後成為痛苦的人生阻力,轉化成為推進力,讓我們可以繼續往前走。

  在「個體化」的部分,滿多地方是相互參照榮格、佛家或是密宗思想以及坎伯的說法在轉寫,其中一個章節是寫「越過荒原的五個階段」,對照《榮格與鍊金術》這本書中提及的個體化歷程會發現有趣的疊合,但或許是因為我是東方人,家裡也不少人是佛教徒,所以覺得這本書寫的比較好理解。

  除此之外,書裡也特別針砭了一些靈修的現象,其實套用在台灣的一些宗教團體,甚至是一般大眾對宗教的態度,似乎也挺適用。

  除了有時候會覺得作者有意推讀者去靈修、去找師父跟隨,讀起來怪怪的有點彆扭,其實是對我滿有幫助的一本書。

  但對別人有沒有幫助我就不知道了。

  以下這些都算是題外話。

  自從接觸榮格心理學以來,我就一直有種想法,即是,只要是能夠讓人達到內心裡某種平靜、平衡甚至圓滿,重點是要有健康的心,以及能幫助人促成更好的轉化,那就是好的。

  當然,這裡說的不是繞道的那種「圓滿」,而是真正的「圓滿」。

  若原型力量存在,那麼那些潛藏在各個宗教中的神祇一個一個都是引導靈魂走向圓滿的原型,會認為對方邪邪的,不就只是因為不了解而投射了陰影面上去嗎?

  我有個朋友在接受花精芳療一類的課程,她有買花精回家喝,以一個醫事人員來說,我很難啟齒花精對精神改善到底有沒有效,但心靈的事真的很難說,若花精協助她找到自身的靈魂,幫助她完成上述的那些轉化、更新、重生,那麼其實也沒什麼好反對她去喝花精的。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路要走,榮格心理學不是唯一一條,佛學也不是唯一一條,在這份上來說,我認為寬容的心其實也滿重要的。

  我很喜歡書中的一段話,雖然它很不起眼,卻深深的打動我。就讓我節錄它,為這篇筆記作結吧:

 

  重要的不是我們的所作所為有什麼奇異特質,而是在過程中,一直都有「心」的存在。p26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滄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