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我沒有心血來潮的想要購入反烏托邦的那三本經典文學,或許我就不會與宋澤萊的《廢墟台灣》相遇。在搜尋反烏托邦文學時,突然的在推薦書單裡看見了這本書名有「台灣」兩個字的作品,激起了我的好奇心,因著先前沒有聽過宋澤萊的大名對不起,我真的很無知,於是抱持著可能會踩到雷的心情購入了這本書。

  於是就大大的被驚艷到了。

 

(本文牽涉小說劇情及片段節錄,未閱讀小說者請斟酌點閱本文)

 

  在作者自序中提到,這本成書於三十幾年前的《廢墟台灣》乘載的是關於台灣未來的預言,並不是定位於反烏托邦文學,就書中時代背景是核電末世並且預言年代貼近我讀這本書的現代來說,千真萬確是部貼近時代的預言。然而在深入的探究書中的「超越自由黨」專制控制台灣的種種行徑,與宋澤萊寫成這部作品的時空背景,我很難否定《廢墟台灣》在台灣本土文學中的反烏托邦與諷刺當代文學價值與地位。

  《廢墟台灣》中的二零一五年,一群外國人來到台灣探究這小小的島嶼重新定義被控制下的「自由」,才發現這座島被核輻射籠罩,只有一小叢知道過去幾年發生什麼事的人們隱居著,而外國學者因此發現了主角李信夫的手記,揭露了小島最後幾個日子的光景。

  在接著《廢墟台灣》之後,我讀了喬治‧歐威爾的《一九八四》,發現了在前者中的確有相當多後者的影子,包含主角李信夫從業媒體以及擁有黨證的身分,與後者主角溫斯頓‧史密斯身為外黨黨員的身分類似,正好都處於可以清楚看見黨的治國手段卻又沒有那麼貼近高層的中間階級,在暴露出媒體壟斷、諷刺舊時代文化等面向,也不斷的可以找到零碎的《一九八四》碎片。

  然而就一些符號與隱喻上,甚至是思及至台灣現代景況上,可以謂之是專屬於台灣的寓言,同時也是預言。若對於台灣居民來說,可以「簡單」生活勝過於一切的世界就是所謂的烏托邦,那麼《廢墟台灣》幾乎可以說是賢者、智者般的存在,它架構了那樣的世界呈現給讀者,看著那些李信夫形容的「簡單」到覺得自己形同老去的生活,是幸福的,不用記得過去的鮮血、奮鬥、自由等等,是幸福的,那麼那些一直死去的人們,也應該要是幸福的啊。

  但事實是如此嗎?

  我在讀《廢墟台灣》的時候,正好台灣媒體在熱議「轉型正義」是否有其必要,而我在這本著作裡得到了殘酷而且血淋淋的答案。

  在《廢墟台灣》中,除卻李信夫這已經被洗腦成當代樣貌的主角外,有幾個角色與情節設計相當有趣。例如超越自由黨大力的推廣「性」,甚至在電視播送上也充斥著色情的內容,與不須思考的簡單生活了成了呼應。

  潘娜娜這位男演員在片場呼喊著「注意我的私處!」也相當有意思。不論男性有個女性化的藝名這點,在於超越自由黨掌握電視台,規定每天的電視教育每個國民都必須參加,必且電視上有螢幕窺得你接受節目內容時的表情是否有所不妥,會發現這與現代的某些議題不謀而合。國民只要簡單生活就好,掌權者塞給你什麼,不准有異議,全盤接受就對了!這一段其實也是《一九八四》的影子,但宋澤萊更加的諷刺,他讓書裡的台灣人都得看潘娜娜的私處,而不是仇恨言論,超越自由黨連人民的仇恨與憤怒都掌控在手中了。

  小惠從的前後變化也是相當耐人尋味,原本想逃出島的小惠,後來甘心為了信夫留在島上,在傅大為為本書所撰寫的引言導讀中提及,這是小惠從雅不可耐到俗也可耐的轉變,映襯小惠最後下場結局如此無奈又哀戚。

  另外有趣的是小偉的談吐。他是李信夫友人的孩子,有個篤信神祕宗教力量的盲目迷信母親,當眾人都當小偉的聰敏是如他母親般的瘋言瘋語時,只有李信夫與身為讀者的我們發現,充當一個不斷提醒李信夫這社會又變態又扭曲的角色,這孩子或許說話無心,卻真正的蘊藏著智慧。

  如在前衛出版社的典藏版p.101中,小偉說「攝影家,我們似乎不應該常感受到我們身體在『痛』,因為我們的身體是假的。真正的我們沒有身體。」這不正是在闡述思想自由的概念,在《一九八四》中,溫斯頓是自己頓悟了這個道理,然而《廢墟台灣》中,當人們只能簡單的看著潘娜娜的私處,並容許他充斥自己腦海時,「思想自由」是很難發酵的,就連觸碰到邊緣的李信夫也不敢相信自己觸碰到了,在危急時刻收回了手。

  但這些角色與設計在怎麼有趣,絕對都不會比超越自由黨的黨徽有趣。

  在p.25至p.26中提到超越自由黨的黨徽是個「不」字,人們推測會是個不字有幾種可能,是「不可集會、不可演講、不可隨便信教、不可試探官僚……」的「不可」,或是「示」自去投表示超越自由黨是至上神,或是暗示槍架而具有威嚇作用,或是一隻章魚的手爪表示政府的統治手段,隨後點出官方說法指出,「不」自三腳頂天立地,是安穩感的意思。如果是處於現代的你,你會相信哪種說法?雖然我推測除去官方說法之外,宋澤萊希望我們的答案是以上皆是。

  光這段就極盡諷刺之能事了,更遑論p.197台灣學者發表的哲學論文《人不是什麼》,再搭配台灣居民的大量自殺,或是超越自由黨的大量屠殺知識分子,超越自由黨黨徽那個「不」字是什麼含意,就相當明顯了。而正是這段呼應,讓我對《廢墟台灣》整個欲罷不能。

  以上點出了幾個我認為很有意思的片段,每一個都可以對照現在與過去的台灣,讀後感寫到這裡該下個結語了。我認為它著時是純屬台灣的反烏托邦文學,而我們要怎麼解讀它,顯示我們看見的台灣是什麼樣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滄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