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幾年前我也在部落格上發表過這本書的讀後感,現在回顧,才發覺當時其實根本看不懂這本書,只能以直覺感受書中關於不幸與幸福的註解,還一昧地往人性負面的陰影看,忘了要往另一個方向迎向光明。

 

(本文牽涉小說劇情,請斟酌點閱)

 

  誠如這本書的普遍書評,《角鴞與夜之王》的世界背景十分模糊,在關於人物身世上交代也很朦朧,因此它同時也有不夠嚴謹的評論。不可否認地,這本書確有其缺陷之處,但那絕對不是因為背景交代模糊,這反而是《角鴞與夜之王》其中一個可貴之處。

  這本書並非想完整呈現一個有著魔物、有著魔法的奇幻世界,而是志在呈現故事本身,以及其核心的概念,而無法辨別時代感的背景模糊化,對突顯此一核心主題很有幫助,甚至,將其推向童話那種層次的深遠與古老,在閱讀的過程中反而更能喚起讀者最深處的情緒、情結,甚至是原型能量來與之共鳴。

 

  《角鴞與夜之王》主旨在談「幸福」。

  如同聖騎士安‧多克所言:

 

  「一個人可以那麼輕易地忘卻痛苦的過去嗎?例如說,所謂的幸福不是累積了許多眼淚和痛苦,才能更增添光輝的嗎?所謂人的韌性,不正應該是這樣的嗎?」

──《角鴞與夜之王》p.168(台灣角川)

 

  這本小說充斥著諸多命定而無法反轉的不幸。角鴞生來是個奴隸,她是這本書最初登場的「不幸」少女;被選定為聖騎士的男子,注定背負王命,無法貫徹自身的正義準則,只能看著生命逝於自己的「不幸之劍」;做為聖劍附屬品的聖女沒有自由,一生只為聖劍與其選中的騎士而活,被不幸地囚禁著;誕生之初就擁有異形四肢的少年王子,沒有自信成為一國明君,實屬他個人、皇室家族甚至整個王國的不幸。

  而,很久很久以前,有個被亡國的人類王子被視為不幸本身,最後他繼承了森林的意志,成為夜之王,隱居於樹林深處。

  乍看之下,這本書裡的每個角色都有著自己的不幸,卻也因為有對於不幸的共同痛苦,才知道追尋幸福的可貴。起初,我以為這會是個以不幸作結的故事,甚至讀第二次之前,也一直以為故事是則悲劇,所以當結局是所有人對自身的「幸福」更加篤定、明確時,那種明亮而輕快的感動自然流露而出,猶如夜幕裡閃爍的星辰,璀璨漂亮,同時也像是指引方向的明燈。

  讀者們能在這眾多不幸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偶爾我們會覺得自己像角鴞沒有容身之處,或像聖女歐莉葉特不被獲准擁有自由,有時候則像安‧多克一樣身不由己……《角鴞與夜之王》最重要也最鮮明的課題,便是點出這些人們將幸福寄託在他人的手中,卻未曾想過自己真正的幸福是什麼,也未曾親自去追隨那些願望,但當他們發現完整自己的方法時,無論要經歷多痛苦的轉變、多無望的追尋,他們也能堅強而頑固地走在自己所選擇的道路上──某種程度上,故事裡是以「夜之王的祝福」的型式所呈現。

  抽開夜之王前身那個悲慘的王子,這一身分本身帶著很深的寓意。

  顯然,作者本身也沒有察覺到自己無形中創造了這麼有意思的角色。

  「夜之王」儼然是一個乘載著更高智慧、更多古老經驗的存有。他表面威嚴而不可親近,猶如魔物與物質般的無機,內裏卻對生命萬物溫柔、尊敬,甚至謙卑。夜之王由森林自然產出,或是藉由前任夜之王傳承而來,這與《蟲師》中「山主」的概念相似,可以說,同樣身為一個領地的王者,夜之王比人類國王擁有更悠久的意象內涵。

  他代表森林,以及原始、神秘的所有統領,對此一存有的無知,促使人類對森林與魔物之王產生毫無緣由的恐懼,即使兩方相安無事好幾個世代。人類始終被隔絕在森林之外,少女走進森林絕對是個很有趣的象徵,甚至可以對應到好幾個具有悠遠歷史的童話主題。

  故事結尾,因著人類對於魔物之王的理解與信任,而受到近似祝福的魔法,卻又讓夜之王跳脫了「魔物」的固有印象,如同森林有著美麗小徑也有幽密深處,夜之王儼然也有著兩面性──他既能是魔,卻也同神靈一般能夠給予祝福。

  這與一些原始宗教中的神祇很相似。

  然而《角鴞與夜之王》中的這一位夜之王更加有趣,因為他的前身是一位人類王子。這為魔物之王的冷漠無情添上一層人性的色彩,也讓角鴞與他之間有了更加緊密的連結,更能觸動到追求幸福的驅動,來自於人心中名為「愛」的本性。

  這本書唯一讓我不太滿意,甚至出戲的地方,就是老國王的態度轉折相當生硬。原本鐵了心腸疏遠孩子的父親,在未經鋪陳的情況下,最後與王子盡棄前嫌,發現雙方都很在意彼此。

  王子因為勇氣、國王則因為頓悟而受到了夜之王的祝福,然而後者的呈現是很缺乏的,反而有些莫名其妙。就連聖騎士與聖女的篇幅都稍嫌不太足夠,只是後者二人有明確的一條支線,不太重要的國王更是直接被粗略帶過,這樣的處理反而造成負面的落差感,使他最後的轉變無法自然呈現。

  不過,瑕不掩瑜。

  《角鴞與夜之王》的確是一本非常有趣的小說,同時也算是展現了紅玉いづき自身獨特的世界觀與創作哲學。

arrow
arrow

    滄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