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幾乎是在看完電影《福爾摩斯先生》的當下,就下單買了這本原著小說回家。這本書早在前幾年就已出版,只是到今年電影上映後我才發現它的存在。

(本文牽涉小說及電影《福爾摩斯先生》劇情,未觀看者請斟酌點閱)

  號稱紀念福爾摩斯誕生一百二十年的《心靈詭計》,深入的刻畫福爾摩斯的內心世界,也顛覆了他在粉絲心中那神聖不可犯的神探地位。

  雖然大致上的三個支線主軸與電影鋪陳出來的意象相去不遠,小說卻更帶出了一些不一樣的東西。電影讓福爾摩斯從神探之位走下凡間,小說更讓福爾摩斯那老邁的身軀滲透出情感,讓他更加親近卻也深不可測,主題「死亡」也更加的深刻,這點可以從羅傑的生命結局看出端倪。

  電影的敘述順序在尾末時偏離了原著小說的安排,但兩者都有其共鳴點。

  小說中,羅傑這男孩幼小的生命死在兇猛的黃蜂群下,並沒有被拯救回來。而也因為羅傑的死,才帶出前三分之二小說中試圖表現的福爾摩斯被壓抑的眼淚,連結到前面某段抱著死去孩子的婦人,為了尋找某種解答而來請求福爾摩斯協助,畫面呼應讓人動容。

  在有羅傑的這個故事軸裡,因為羅傑的死,讓讀者一窺福爾摩斯的內心世界,他並不是不了解死亡,甚至因為太過接近死亡,所以刻意的過度壓抑面對親友死去的哀傷,先是哈德森太太、接著華生醫生,最後是親哥哥的麥考夫。身為被崇拜的偵探,他可以預知犯罪並阻止它發生,唯獨不可預期的死亡,他束手無策。

  回到梅崎先生的故事軸裡,福爾摩斯起先對梅崎先生感到不解,他無法體會後者追尋消失無蹤的父親是為了什麼。電影中將這段日本行裡的戰後死傷表現的突出,小說則更加著重在梅崎先生的身上,他試圖在福爾摩斯身上找到情感,以寄託他對父親的思念,而福爾摩斯為此第一次學著華生的方法編撰故事,給了一個善意的謊言。

  再到有凱勒太太的故事軸,這是全書最重點的軸線,也最不可知真相的故事。凱勒太太的存在與死亡帶給福爾摩斯有太多的影響,即使他沒有以往那些福爾摩斯故事那般刺激的辦案與探險,這個純樸的女人、純樸的謎,帶來的波瀾卻甚大。她就像個鬼魂,福爾摩斯每經歷一次死亡,就要提醒他人在世上便是孤獨一次。

  有趣的是,凱勒太太的故事在書中,一直都是以福爾摩斯的手稿形式展現,裡頭記載的兩人對話很簡短,只有看手相的部分,凱勒太太並沒有向福爾摩斯先生求助,福爾摩斯也沒有向她展露真實身分,兩個人都帶著謎相遇然後經過簡短的談話。但真的是如此嗎?在經過梅崎先生的那則善意謊言之後,我們怎麼知道這份手稿是否又有福爾摩斯美化過的地方呢?

  總之,電影讓凱勒太太的死化成福爾摩斯的愧疚,小說卻讓這位女士的死亡化作福爾摩斯活在世上的孤單。

  米契‧柯林的風格相當優美細膩,在鋪陳三段故事線時不紊不亂,是經過巧思的安排與串連,使整體讀起來相當流暢。筆觸也很優雅,暗示與象徵性手法爐火純青,情感描述上也鮮明感人,微妙地兼併了閱讀推理小說的樂趣與文學性質的優美,相當值得一讀。

  最後,如果購買的是時報出版電影書皮版本,建議用書套保存,因為書封設計挺容易損毀或是弄髒的(切身之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滄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